1 / 20

KM 第一類接觸

KM 第一類接觸. Kelly Hsu@ 資管系 .ocit.Taichung. 2006.2.26 修訂 2005.2.21 初稿. 有一個工程師在一家公司工作 30 年,退休了,他對該公司的機器及產品瞭如指掌。 幾年後,該公司的一套機器故障,全公司的人都沒法找出問題來。絕望中,他們只好找這位退休工程師。這位工程師看了一個小時之後,工程師從上衣口袋拿出一枝粉筆,用粉筆在一個零件上畫了一個叉叉。公司把零件換了 , 機器操作正常。但是不久公司收到一張十萬元的帳單,是這位退休工程師的收費。

ader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KM 第一類接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KM 第一類接觸 Kelly Hsu@資管系.ocit.Taichung 2006.2.26 修訂 2005.2.21 初稿

  2. 有一個工程師在一家公司工作30年,退休了,他對該公司的機器及產品瞭如指掌。有一個工程師在一家公司工作30年,退休了,他對該公司的機器及產品瞭如指掌。 幾年後,該公司的一套機器故障,全公司的人都沒法找出問題來。絕望中,他們只好找這位退休工程師。這位工程師看了一個小時之後,工程師從上衣口袋拿出一枝粉筆,用粉筆在一個零件上畫了一個叉叉。公司把零件換了,機器操作正常。但是不久公司收到一張十萬元的帳單,是這位退休工程師的收費。 公司老闆火大了,認為一個小時不值這麼多,就要求送一張明細表。這位退休工程師的回函是: 粉筆         $ 1 知道在哪裡畫粉筆  $ 99,999 $100,000

  3.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London, UK (1562 – 1626) 經歷:外交官,律師,司法部次長,法務部長, 樞密院顧問,英國大法官,Verulam 男爵。 著作:論說隨筆文集- 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及思考,          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名言警句。 論學術的進展-以知識為研究對象,作一個科學上的           哥倫布。科學的目標就是用新發現及           新發明來改善人類的生活。(Knowledge is Power) 論古人的智慧-人類古老智慧的研究。 新工具– 哲學巨作,經驗認識原則和經驗認識方法。

  4. KM 的定義 • 彼得.杜拉克(Drucker, 1965)--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力、資本、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 野中郁次郎(Nonaka, 1991) --隱性(tacit)知識、顯性(explicit)知識和「知識的螺旋」(spiral of knowledge)理論。 • Beckman, 1997 – 知識管理意指組織中的知識、技術和經驗所創造出來的新能力,達到高度績效、鼓勵創新,而能加強顧客的價值。

  5. KM 的定義 • Liebowitz&Wilcox, 1997 年知識管理是將組織無形的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範圍涵蓋人工智慧、軟體工程、流程再造、組織行為和資訊科技等領域。 • 比爾‧蓋茲(Gates,1999)《數位神經網路》明白指出未來的企業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礎的企業。 • 張忠謀, 2002 –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轉知識為利潤,所以「使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知識更重要。

  6. KM 在 wiki 的定義 • http://simple.wikipedia.org/wiki/Knowledge •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並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識論,這是形而上的論點。由實用的層次來看,知識通常被某些人的群體所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操作和管理。 • 知識必須具備三個特徵: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 • 另外解釋DIKW(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 將資料、資訊、知識、智慧納入到一金字塔形的層次體系中,每一層都賦予某些特質。資料層是最基本的。資訊層加入「內容」。知識層加入「如何去使用」。智慧層加入「什麼時後才用」。DIKW體系常用於資訊科學及知識管理。

  7. KM相關的國外學者 •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 * • 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 • Michael Polanyi (1966) • Peter Drucker (2001 全球十大管理名師 1st) • Thomas H. Davenport * • Laurence Prusak * • Arthur Anderson Consulting(顧問公司) • Peter 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Michael Porter • Charles Handy (2001 全球十大管理名師 2nd) *國際期刊中,KM被引用最多的作者

  8. 國內研究學者 • 劉常勇 • 林東清 • 許士軍 • 司徒達賢 • 朱博湧 • 吳思華 • 葉匡時 ...請你去查查看!還有許多教授學者哦!

  9. KM 程序與IT角色之配合

  10. Peter Senge(1990)指出,要建構「學習型組織」必須先能辨識組織的學習障礙,他列舉出下列七項組織的學習障礙 (個人的學習障礙呢?) 1/4 • 本位主義(I am my position):受到組織專業分工的影響,組織成員只關注自己的工作內容,形成侷限一隅的思考模式。 • 歸罪於外(the enemy is out there):由於組織成員慣以片段思考推斷整體,當任務無法達成時,常歸咎於外在原因所造成,而不會先檢討自己。

  11. 組織的學習障礙 (Peter Senge) 2/4 • 負責的幻想(the illusion of taking charge):組織的領導者常認為自己應對危機提出解決方案以示負責,而忽略與其他組織成員共同思考解決問題。 • 缺乏創意(the fixation on events):當組織產生問題時,大家通常只專注於事件或問題本身,而忽略事件或問題是經由緩慢、漸進的過程形成,只能以預測的方式提出解決方案,卻無法學會如何以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2. 組織的學習障礙 (Peter Senge) 3/4 • 煮蛙效應(the parable of the boiled frog):意指組織成員應保持高度的覺察能力,並且重視造成組織危機的那些緩慢形成的關鍵因素。 • 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the delusion o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組織中的許多重要決定的結果,往往延續許多年或十年後才會出現,因此,組織成員難以純從工作經驗中學習。

  13. 組織的學習障礙 (Peter Senge) 4/4 • 管理團隊的迷思(the myth of team management): 組織團隊係由不同的部門及具有專業經驗能力的成員所組成,有時為維持團體凝聚力的表象,團體成員會抨擊不同意見的成員,久之,團隊成員即易喪失學習的能力。

  14. Peter Senge(1990)提出了五項修鍊的策略 1/5 1 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為解決組織的問題,應摒除僵化、片段的思考方式。應該以整體性的視野,觀察事件發生的環狀因素和互動關係,以及組織問題的一連串變化過程,而非片段的個別事件,避免為立即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問題的整體性。

  15. Peter Senge(1990)提出了五項修鍊的策略 2/5 2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培養組織成員自我挑戰的胸懷,確認擬達成的目標並全力以赴、專心致之;當組織成員面臨挫折的情境時,其挫敗緊張的情緒正是激發個人創造力的來源,組織成員如能克服情緒性的退縮反應,並作適當的反省、調整和修正,則較易成功。

  16. Peter Senge(1990)提出了五項修鍊的策略 3/5 3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傳統科層組織的信條,強調管理、組織與控制;而學習型組織的信念,則是願景、價值觀及心智模式;唯有鼓勵組織成員有多樣化的觀點和意見,才能在意見交流或行動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團體智慧凝聚共識。

  17. Peter Senge(1990)提出了五項修鍊的策略 4/5 4 建立共享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建立共享願景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組織溝通過程,而且願景的建立有其進階的指標,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

  18. Peter Senge(1990)提出了五項修鍊的策略 5/5 5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建立團隊學習的關鍵在於組織成員間的「對話」(dialogue)和「討論」與(discussion)的能力,此種對話強調以同中求異的原則來探索真理,透過對話能讓組織成員正視自己思維的障蔽,進而面對事實,並學會欣賞不同的意見,發展更高層的共識。

  19. Personal KM • Know what / what not • Know how / if … then how • Know why / know why not • Care why / care why not • Perceive how and why • Implementation Experiment

  20. 工作,知識,態度左右你的人生? 如果將字母 A 到 Z 分別編上 1 到 26 的分數,(A=1,B=2...,Z=26) • 您的知識(KNOWLEDGE)得到 96 分(11+14+15+23+12+5+4+7+5=96) • 您的努力(HARDWORK)得到 98分(8+1+18+4+23+15+18+11=98) • 您的態度(ATTITUDE)得到 100分,(1+20+20+9+20+21+4+5=10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