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2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1. 植物种类 30 多万种,用作人类食品的不过数百种,用作饲料的也不过数千种。. 植物体内的毒素限制了其应用价值. 2. 研究植物毒素的意义. ( 1 )利用植物毒素制造医药、兽药、环保农药。 ( 2 )开发食用、兽用新资源 ( 3 )防止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毒. 3. 植物性毒素. 定义:植物体本身产生的对食用者有毒害作用的成分,不包括那些污染的和吸收入植物体内的外源化合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致甲状腺肿物质. 生氰糖苷. 生物碱糖苷.

ada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 1.植物种类30多万种,用作人类食品的不过数百种,用作饲料的也不过数千种。 • 植物体内的毒素限制了其应用价值

  2. 2.研究植物毒素的意义 • (1)利用植物毒素制造医药、兽药、环保农药。 • (2)开发食用、兽用新资源 • (3)防止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毒

  3. 3.植物性毒素 • 定义:植物体本身产生的对食用者有毒害作用的成分,不包括那些污染的和吸收入植物体内的外源化合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4. 第六章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致甲状腺肿物质 生氰糖苷 生物碱糖苷 消化酶抑制剂 天然诱变剂 生物活性胺

  5. 甲状腺素 (T3、T4) 第一节 致甲状腺肿物质 • (1)甲状腺素的合成: 血液 甲状腺 I- I- 过氧化酶 甲状球蛋白

  6. 缺碘 食物中含有某种成分 (2)缺碘 • 缺碘 甲状腺素↓ 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 • 地方性甲状腺肿

  7. 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

  8. (3)甲状腺素的作用 • ①产热效应: 促进物质氧化,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提高能量代谢水平。 • ②物质代谢: 促进血糖水平升高;调节胆固醇、蛋白质的代谢。

  9. 主要影响脑及长骨的生长发育,在生后4个月内最重要主要影响脑及长骨的生长发育,在生后4个月内最重要 呆小症(cretinism,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的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得不到T3、T4的补充导致脑及长骨发育障碍而出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现象。 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如果孕期缺碘,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补碘非常重要

  10. 呆小症

  11. S-C6H12O5 R-C 芥子酶 N-O-SO3 表6-2 表6-3 一.致甲状腺肿物质的分布 • 1.芥子苷(即:硫代葡萄糖苷。包括黑芥子硫苷及其衍生物等) 无毒 • 异硫氰酸酯(ITC)、恶唑烷硫酮(OZT)、腈类、硫氰酸盐 有毒 P153

  12. + C6H12O6 S- 葡萄糖 R-C N-O-SO3 S-C6H12O5 硫代葡萄糖苷 R-C N-O-SO3 CH2-NH S + R-C≡N R-N=C=S R-CH2 C=S (4) 腈 O 异硫氰酸酯 (1) R-S-C≡N 恶唑烷硫酮 (2) (3) 硫氰酸酯 图6-2 硫代葡萄糖苷的水解 + SO3 表14-1 表14-2

  13. 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2.芥子苷的分布 • (1)十字花科芸薹属:油菜 • 油菜种子的粉、饼粕也可引起中毒。

  14. 花椰菜 包菜(卷心菜、结球甘蓝) 2.芥子苷的分布 • (1)十字花科芸薹属:油菜 • (2)十字花科的其它植物:包菜、花椰菜、苤(piě)蓝叶、大白菜、小白菜、芥菜

  15. 防止动物啃食的防御性物质 种子:2~5mg/g 茎叶:0.13~3.9mg/g 包菜(卷心菜、结球甘蓝) (表14-3) 花椰菜 球茎甘蓝 (3)芥子苷的种类、含量

  16.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毒性 • 既有毒性作用,又具防癌作用

  17. (一)毒性 P154 • 1.致甲状腺肿大素 ①恶唑烷硫酮(OZT) ②异硫氰酸酯(ITC)等 • 2.硫氰酸酯: ①硫氰酸酯 ②硫氰酸盐 ③腈类化合物

  18. 甲状腺素 I I -CH2CHCOOH (T3、T4) 甲状腺素【四碘甲腺原氨酸(T4)】 HO- -O- NH2 I I (1)甲状腺素的合成: 血液 甲状腺 I- I- 过氧化酶 甲状球蛋白

  19.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酶 甲状腺素( T3、T4)↓ 甲状腺肿大,碘吸收率下降 1.致甲状腺肿大素: • (1)恶唑烷硫酮(OZT): • ①机制:

  20. ②地方性甲状腺肿 • 欧洲某些山区的奶牛以甘蓝属蔬菜为食,其牛乳中的OZT≥100μg/L • → 该地居民甲状腺肿较为普遍。 ③OZT对不同物种的过氧化酶的抑制程度不同。 对大鼠的作用不强 ④甲状腺素缺乏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1. R-N=C=S -N≡C-S 异硫氰酸酯 硫氰酸盐(SCN-) (2)异硫氰酸酯(ITC) • ①与OZT相似,降低甲状腺过氧化酶的活性 →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 ②体内可转变为硫氰酸盐(SCN-) R +

  22. 2.硫氰酸酯: • (1)硫氰酸酯:体内可转变为硫氰酸盐(SCN-) • (2)硫氰酸盐(SCN-): ①SCN-可与碘(I-)竞争碘泵而抑制的I-吸收 ②若食物中缺碘→SCN-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运进甲状腺内的I-进一步减少→甲状腺素合成减少→甲状腺肿大

  23. 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腔 ①SCN-可与碘(I-)竞争碘泵而抑制的I-吸收→当甲状腺内的I-消耗完以后,就会导致甲状腺合成不足→ 甲状腺肿大 迟发性甲状腺肿大

  24. 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腔 ①SCN-可与碘(I-)竞争碘泵而抑制的I-吸收②若食物中缺碘→SCN-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运进甲状腺内的I-进一步减少→甲状腺素合成减少→甲状腺肿大

  25. R-C≡N R + C≡N - 氰离子(CN-) 腈 O2 硫氰酸盐酶 ②CN- 3ATP (3)腈类化合物(RCN) • 腈类化合物在体内可以代谢为CN- ①CN-抑制氧化磷酸化,阻碍能量的生成。 氧化磷酸化:NADH+H+→ → → H2O SCN- 迟发性甲状腺肿大

  26. SCN- →甲状腺肿大 • 为迟发性甲状腺肿大。 当甲状腺滤泡腔中已有的碘耗尽以后才显现。

  27. (二)防癌 • 1.芥子苷的多种裂解产物均具有防癌的作用。 • 如: 异硫氰酸酯(ITC) 吲哚-(3,2-b )甲醇 吲哚-3-甲醇 恶唑烷硫酮(OZT) ……

  28. 2.机制 • (1)激活人体微粒体氧化酶的活性 →加速有毒物质的转化 • (2)明显提高大鼠肝细胞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p155) →促进某些毒物的转化 →防止基因突变,防止癌的发生。

  29. 3.证据 • (1)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抑制小鼠恶性肿瘤的发生 • (2)多种芥子苷的水解产物或衍生物显著抑制激素依赖性的癌(如乳腺癌、子宫癌)的发生。 • (3)经常食用甘蓝属植物的居民→胃癌、食道癌、肺癌的发病率低。 • (4)甘蓝属蔬菜降低口腔癌的复发率。

  30. 化学物理法 微生物发酵法 油菜饼 霉(梅)菜扣肉 (三)防止措施 • 1.食用含芥子苷的食物不过量。 • 2.动物饲料的去毒: 霉干菜

  31. 第二节 生氰糖苷 • 1.生氰作用:植物合成生氰化合物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HCN)的能力。 • ①生命周期中:积累生氰糖苷。 • ②被咀嚼或破碎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HCN)。

  32. R1 葡萄糖 -O-C-CN R2 2.生氰糖苷的结构(图6-4) 氰醇衍生物

  33. R1 葡萄糖 -O-C-CN R2 2.生氰糖苷的结构(图6-4) • 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氢氰酸(HCN) 氰醇衍生物 (糖+含羟基的化合物→糖苷)

  34. β-糖苷酶 R1 R1 R1 R1 HO-C-CN HO-C-CN 葡萄糖 -O-C-CN R2 R2 R2 R2 C=O 2.生氰糖苷的结构(图6-4) 葡萄糖+ +HCN

  35. 3.生氰糖苷的分布 • 广泛分布于豆科、蔷薇科、稻科的大约1000余种植物中。 木薯、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杨梅仁、亚麻仁 高梁、燕麦、玉米、三叶草的幼苗

  36. 4.生氰糖苷的分布 • (1)种类: • ①亚麻苦苷:木薯、亚麻仁 • ②百脉根苦苷: • ③苦杏仁苷: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 • ④ 野豌豆苷:救荒野豌豆的种子 • ⑤ 高粱苦苷:高粱、燕麦、玉米的幼苗

  37. 4.生氰糖苷的分布 • (2)食源性植物:木薯、杏仁、枇杷、豆类等。 • 主要含苦杏仁苷、亚麻仁苷

  38. 二.生氰糖苷的代谢

  39. β-糖苷酶 R1 R1 R1 R1 HO-C-CN HO-C-CN 葡萄糖 -O-C-CN R2 R2 R2 R2 C=O 1.HCN的生成 葡萄糖+ +HCN

  40. 2.HCN的消除 硫氰酸酶 • (1)CN- SCN-随尿排出 • 在哺乳动物中常见 • (2)CN-+半胱氨酸 噻唑 随尿排出

  41. 2.HCN的消除 • (3)少量HCN经肺呼出

  42. 三.氰化物的毒性及其机制 1.毒性: 醛类化合物 • 生氰糖苷 HCN 对人的致死剂量:18mg/kg 对人的最小口服致死剂量:0.5~3.5mg/kg

  43. 2.中毒机制 氧化磷酸化 • NADH+H+O2 3ATP H2O 氧化磷酸化 • FADH2O2 2ATP H2O

  44. CN-阻断电子传递 2.中毒机制 • CN-与cyta3的Fe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ATP合成障碍

  45. 2.中毒机制 • 氧化磷酸化是机体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另一途径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 缺氧 →缺ATP →各项生命活动不能进行(“窒息”) CN-使O2不能被利用

  46. 3.治疗措施 • (1)一经发现急性中毒,立即让病人口服亚硝酸盐或亚硝酸酯。 • ①血红蛋白Fe2+ →Fe3+ • NO2- + Fe2+ NO+ Fe3+

  47. 3.治疗措施 • ②血红蛋白结合CN- • Fe3+ + CN-Fe(CN)3 → CN-从cyta3脱离, 氧化磷酸化正常进行 • (2)让病人口服硫代硫酸盐 • CN- +硫代硫酸盐SCN- 随尿排出

  48. 4.慢性中毒 • 非洲、南美地区,以木薯为主食→ • (1)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TAN) • (2)热带性弱视

  49. 资料:木薯

  50. 木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