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中藥概論 各論 -解表藥

中藥概論 各論 -解表藥. 大仁科技大學 藥學系 黃 介 宏 講 授 http://mail.tajen.edu.tw/~horng/ph98u/ Mobile phone : 0936776230. 第一章 解表藥. 定義:凡可以解除 表邪 【 註 1】 及治療 表證 病為主的藥物稱之,解表藥又稱發汗藥,為傳統中醫學使用 『 八法 』【 註 2】 中之 『 汗法 』 的藥物。

ab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藥概論 各論 -解表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藥概論各論-解表藥 大仁科技大學 藥學系 黃 介 宏 講 授 http://mail.tajen.edu.tw/~horng/ph98u/ Mobile phone:0936776230

  2. 第一章 解表藥 • 定義:凡可以解除表邪【註1】及治療表證病為主的藥物稱之,解表藥又稱發汗藥,為傳統中醫學使用『八法』【註2】中之『汗法』的藥物。 • 註1:表邪一般指的是『外邪』,即外界致病因素,傳統中醫學認為風寒、風熱、風濕、暑氣等為外邪,當外邪侵犯人體肌表且無法抵抗產生外感疾病時,一般會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身痛、四肢酸痛,有汗或無汗等症狀。 • 註2:八法出典於《醫學心悟》,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 藥性:多屬辛散輕揚,主入肺.膀胱經

  3. 功效:辛能行能散,具有發散(汗)解表作用偏行肌表,使病邪從肌表隨汗出而袪除,故通常具有一定的發汗、解肌作用;部份解表藥兼具有利水消腫、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瘡作用。功效:辛能行能散,具有發散(汗)解表作用偏行肌表,使病邪從肌表隨汗出而袪除,故通常具有一定的發汗、解肌作用;部份解表藥兼具有利水消腫、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瘡作用。 • 適用證狀:表證,大多屬於外邪在於肌表或傳染病初期,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等外感表證 • 分類:因受外邪侵襲時有寒邪與熱邪之區分,其產生之病證有寒證與熱證之不同。 • 藥物:辛溫解表藥(發散風寒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發散風熱解表藥)。 • 注意事項: • 1.發汗力較強之解表藥,使用時要注意用量不宜過大,以免汗多亡陽,耗損津液(傷陰)。 • 2.解表藥多為辛散輕揚之藥物,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藥效。

  4. 辛溫解表藥(發散風寒解表藥) • 藥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風寒在表),發汗力較強,適用於外感發熱輕、惡寒重,頭痛身痛(風濕在表),口不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或緩等風寒表證。 • 適用症狀:表寒實證

  5. 麻黃《本經》 MaHuang、Ephedra 、Ephedrae Herba • 性味:辛微苦溫 • 註解:《本經》味苦,溫;《藥性本草》味甘,平;《醫學啟源》性溫,味甘辛。 • 歸經:歸肺、膀胱經 •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 解析:辛發散,溫散寒,入肺經=發汗解表,宣肺平喘;辛散苦降泄,溫通氣,入肺經=降肺平喘;辛溫宣散肺氣,苦肅降水濕,入膀胱經=利水滲濕消腫。 • 炮製:生用;蜜炙-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黏手為度。

  6. 麻黃《本經》 • 應用:一般適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胸悶喘咳、浮腫、風疹瘙癢等表實寒證 • 注意事項:本品發汗開肺之力較強,故用量不宜過大,對自體虛弱、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者及脾虛水腫,均應忌服。 • 配伍:麻黃-桂枝=相須,增強發汗散寒解表,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杏仁=相使,輔助止咳平喘;配袪寒化飲藥物-乾薑、細辛、半夏等=加強散寒袪痰止咳作用;配石膏殺麻黃發汗作用,以達清肺熱平喘作用(肺熱喘咳裏熱實證) • 註解:生用-發汗解表;炙-止咳平喘

  7. 桂枝《名醫別錄》 Guizhi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心.肺.膀胱經 •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 • 解析: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善於宣陽氣於衛氣,暢營血於肌表,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風寒感冒證) ;辛散溫通=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溫散血中凝滯之效(寒凝血滯諸痛證) ;甘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痰飲之邪=『治療痰飲、蓄水證常用藥』痰飲蓄水證;辛甘溫入心經能助心陽通血脈(心悸證) • 註解:開腠發汗力較麻黃溫和,適合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表虛有汗或陰虛受寒者均宜用。

  8. 紫蘇《名醫別錄》 Zisu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心.肺.膀胱經 •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 解析:辛散性溫發汗解表散寒力較為緩和,但能善行氣寬中兼化痰止咳=適用於風寒感冒證兼有氣滯,胸膈滿悶,惡心嘔逆或喘咳痰多者(風寒感冒證) ;辛溫能行氣以寬中除脹,甘和胃止嘔=適用於中焦氣機郁滯之胸膈脹滿,脾胃氣滯,胸悶嘔吐證;煎湯服或配生薑、陳皮、霍香等,可治進食魚蟹中毒而至腹痛吐瀉者。

  9. 生薑《名醫別錄》 Shengjiang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胃經 •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 解析:辛溫入肺經=發汗解表,袪風散寒作用較弱,常用於發汗解表輔助品藥;辛溫入脾胃經=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適用於寒邪犯中焦或脾胃虛寒之胃冷痛、食少嘔吐者(脾胃寒證) ;辛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善於止嘔,素有『嘔家聖藥』之稱;辛溫入肺散寒,化痰止咳=,適用於肺寒咳嗽 • 註解:生薑對生半夏、生南星等有毒藥及魚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相畏、相殺

  10. 香薷(茹)《名醫別錄》 Xiangru • 性味:辛微溫 • 歸經:肺.脾.胃經 • 功效: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 解析: 辛溫發散,入肺經=能發汗解表而散寒+氣芳香,入脾胃=能化濕和中而袪暑,故多用於風寒感冒兼脾胃濕困者,可收外解風寒,內化濕濁之功,古人稱本品為『夏月解表之藥』;辛散溫通=外能發汗散肌表之水濕,宣肺氣,通暢水道以利尿退腫 • 註解:用於發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用於利水消腫,量宜梢大,且須濃煎。 •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發汗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

  11. 荊芥Schizonepetae Herba《本經》 Jingjie • 性味:辛微溫 • 歸經:肺.肝經 • 功效:袪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 解析:辛散氣香=長於發表散寒;微溫不烈,藥性和緩=為發散風寒藥中最為平和之品;質輕透散,入肝經=袪風止癢,宣散疹毒;炒炭其性味辛溫轉變為苦澀平和=長於理血止血,適用於多種出血證。 • 註解: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炒用;荊芥穗長於袪風。

  12. 防風《本經》 Fangfeng • 性味:辛甘微溫 • 歸經:肝.脾.膀胱經 • 功效:袪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 解析:辛溫氣味俱升=發散袪風解表為主,不長於散寒,但善於勝濕止痛;甘緩微溫不峻烈=故外感風寒、風濕、風熱表證均可配伍使用;本品以袪風見長,藥性平和,入肝經=風寒、風熱所致之癮疹搔癢之皮膚病有效;辛溫袪風散寒,勝濕止痛=為常用之袪風濕、止痺痛藥物;辛散外風又能息內風以止痙入肝經=治風毒內侵,貫於經絡,引動內風而致肌肉痙攣,四肢抽搐,項背強急,角弓反張之破傷風證。

  13. 羌活《本經》 Qianghuo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腎.膀胱經 • 功效:解表散寒,袪風勝濕,止痛 • 解析: 辛溫發散,氣味雄烈=善于升散發表,具有較強之解表散寒,袪風勝濕,止痛;辛散袪風,苦燥濕,溫散寒=具有袪風濕止痛作用;善入足太陽膀胱經=以除頭項肩背之痛見長,故上半身風寒濕痹、肩背肢節疼痛者尤為多用。

  14. 白芷《本經》 Baizhi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肺.胃.大腸經 • 功效:1.解表散寒,袪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 解析:辛散溫通=袪風解表散寒之力較溫和,而以止痛、通鼻竅見長;辛散溫通善於止痛,入足陽明胃經=陽明經頭額痛以及牙齦腫痛尤為多用,適用於陽明頭痛,眉稜骨痛,頭風痛等症;辛袪風散寒燥濕=可宣利肺氣升陽明清氣,通鼻竅止疼痛;辛溫香燥善除陽明經濕邪而燥濕止帶=適用於汗濕下注白帶過多者;辛散溫通=對瘡瘍初起紅腫熱痛者可收散結消種止痛之攻;袪風止癢,治皮膚風濕搔癢症。

  15. 細辛 《本經》 Xixin • 性味:辛溫,有小毒 • 歸經:腎.肺.心經 • 功效:解表散寒,袪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 應用: 辛溫發散=長於解表散寒,袪風止痛,適用於外感風寒,頭身疼痛較甚者;又能通竅,亦適於風寒感冒而見鼻塞流涕者;辛香走竄,宣泄郁滯上達巔頂,通利九竅=善於袪風散寒,且止痛之力頗強,尤宜風寒性多種寒痛證;辛散溫通,芳香透達,散風邪化濕濁,通鼻竅=適用於治鼻淵等鼻科疾病,為治鼻淵之良藥;辛散溫通,外能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常配散寒宣肺溫化痰飲藥。

  16. 藁本《本經》 Gaoben • 性味:辛溫 • 歸經:膀胱經 • 功效:袪風散寒,袪濕止痛 • 解析:辛溫香燥,性味具升,善達巔頂,以發散太陽經風寒濕邪見長,並有較好的止痛作用=常用於治太陽風寒,循經上犯之頭痛、鼻塞、巔頂痛甚者;辛散溫通香燥之性,又能入於肌肉、經絡、筋骨之間=可以袪除風寒濕邪,止痺痛。 • 注意事項: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盛之頭痛者忌服

  17. 蒼耳子《本經》 Cang’erzi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肺經 • 功效:發散風寒,通鼻竅,袪風濕,止痛 • 應用:辛溫宣散,外能散風寒,又能通鼻竅、止痛=用於外感風寒證;溫和疏達,辛散風,苦燥濕濁,善通鼻翹以除鼻塞,止前額及鼻內脹痛=適用於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有流濁涕者,一藥數效,標本兼治,可內服亦宜外用,為治鼻淵良藥 • 3.風濕痺痛-辛散苦燥,溫散寒,故能袪風除濕,通絡止痛。 • 炮製:炮製(炒去硬刺)不當為服用中毒主因。

  18. 辛夷《本經》 Xinyi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發散風寒,通鼻竅 • 解析:辛散溫通,能發散風寒,宣通鼻竅;辛溫發散,芳香通竅,其性上達,外能袪除風寒邪氣,內能升達肺胃清氣,善通鼻竅=治鼻塞流涕、鼻淵頭痛之要藥; • 配伍:偏風熱配伍薄荷連翹黃芩等疏散風熱清肺熱藥物;肺胃郁熱發為鼻瘡者,配伍黃連連翹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

  19. 葱白《本經》 Congbai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 解析:辛溫不燥,發汗不峻猛,藥力較弱=適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輕症;辛散溫通,能宣通陽氣=溫散寒凝,可使陽氣上下順接,內外通暢 • 註解: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湯劑宜用紗布包煎。

  20. 辛涼解表藥(發散風熱解表藥) • 藥性:辛涼 • 功效:具有發散風熱,發汗力較弱 • 適用:外感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口渴,脈浮數等風熱表證。

  21. 薄荷《新修本草》 Bohe • 性味:辛涼 • 歸經: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 解析:辛發散,涼清熱,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為疏散風熱常用之藥物;輕揚升浮,方香通竅=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質輕宣散=疏散風熱,宣毒透疹,袪風止癢之效;兼入肝經=能疏肝行氣 • 注意: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22. 牛蒡子《名醫別錄》Niubangzi • 性味:辛苦寒(辛升(泄)苦降)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蔬散風熱,宣肺袪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 解析:辛散苦泄,寒能清熱,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能疏散風熱,發散之力不及薄荷,但長于宣肺袪痰,清利咽喉;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麻疹透發,散風止癢;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解熱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 • 炮製:炒用可使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

  23. 蟬蛻《名醫別錄》 • 性味:甘寒 • 歸經: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 解析:1甘寒清熱,質輕上浮=長於疏散肺經風熱以利宣肺利咽,開音療啞;宣散透發,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入肝經=善疏散肝經風熱而明目退翳;甘寒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可涼肝息風止脛=用以治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證。

  24. 桑葉《本經》Sangye • 性味:甘苦寒 • 歸經: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 解析:甘寒質輕,輕清緩和疏散風熱=能清肺熱,潤肺燥;苦寒清泄肺熱,甘寒涼潤肺燥=用於肺熱或燥熱傷肺;苦寒兼入肝經=具有平降肝陽之效,適用於肝陽上亢;苦寒入肝能清泄肝熱,甘能潤益陰以明目=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藥物;涼血止血=配伍涼血止血藥治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衂血症。 • 註解:蜜製桑葉能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適宜肺燥咳嗽者。

  25. 菊花《本經》 Juhua • 性味:辛甘苦微寒 • 歸經: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 解析: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故具有疏散肺經風熱※配伍桑葉、薄荷、連翹、桔梗等;苦微寒入肝經,能清肝熱平肝陽=適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配伍平肝潛陽藥物,白芍、石決明等;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入肝經=能疏散肝經風熱,清泄肝熱以明目,適用於肝經風熱,肝火上攻;苦微寒=清熱解毒※配伍金銀花、生甘草等。 • 註解:黃菊花-疏散風熱較佳;白菊花-平肝、清肝明目較宜;野菊花-清熱解毒,消散痈腫力強。

  26. 蔓荊子《神農本草經》 Manjingzi • 性味:辛苦微寒 • 歸經:膀胱.肝.胃經 •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解析: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疏散風熱感冒;辛散苦泄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適用於風熱上功;袪風止痛=治風濕痺痛

  27. 柴胡《本經》 Chaihu • 性味:苦辛微寒 • 歸經:肝.胆經 •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 應用:辛散苦泄,微寒退熱入肝膽經=善於袪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適用於表證發熱,少陽證 • 註解:少陽證: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脇苦滿,口苦咽乾,目眩,本品最宜用。小柴胡湯《傷寒論》

  28. 柴胡《本經》 • 辛行苦泄,性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肝郁氣滯,適用於肝失疏泄,氣機郁阻引起胸脇或少腹脹痛,情志抑郁,婦女月經失調;升舉脾胃清陽之氣=故常用於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臟氣脫垂※配伍補氣藥黃耆人參柴胡等;退熱截瘧-治療瘧疾寒熱常用藥 • 炮製:解表退熱宜用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舉陷可生用或酒炙 • 注意事項: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

  29. 升麻《神農本草經》 Shengma • 性味:辛微甘微寒 • 歸經:肺.脾.胃.大腸經 • 功效: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 解析: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發表退熱之功,適用於外感表熱證※配伍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等;辛散發表=能透發麻疹※配伍葛根白芍甘草等

  30. 葛根《神農本草經》 Gegen • 性味:甘辛涼 • 歸經:脾.胃經 • 加工炮製:生用、煨用,硫磺薰。 •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 解析:甘辛涼,輕陽升散=具有發汗解表,解肌退熱之功,適用於外感表熱證;甘涼具有清熱又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達生津止渴之功=適用於熱病傷津口渴;※配伍清熱養陰生津藥物,天花粉、生地、麥冬等;辛涼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止瀉痢作用

  31. 葛根《神農本草經》 Gegen • 甘寒以清熱解毒功效見長=為清熱解毒良藥,適用於熱毒所致的多種病證。 ※配伍黃連黃芩甘草;尤善清解陽明熱毒=胃火熾盛成毒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以及皮膚瘡毒等為多用;入脾胃經,善引脾胃清陽之氣上升,其升提之力較柴胡強=常用於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的腹腔重墬作脹,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腎膀胱下垂等葬器脫垂。配伍黃耆人參柴胡等 • 配伍:風寒感冒,表實無汗,惡寒,項背強痛者,配伍麻黃桂枝等-葛根湯《傷寒論》;表虛汗出,惡風,項背強痛者,配伍桂枝芍藥等-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等症,配伍薄荷菊花等。

  32. 炮炙: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炮炙: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 註解:煨法-藥物用濕麵或濕紙包裹置於熱火灰中或用吸油紙與藥物隔層分開進行加熱之方法;目的為除去藥物中部份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可以緩和藥性,降低副作用,增強療效;煨葛根、煨生薑、煨木香.肉豆蔻。 • 藥理作用:總黃酮類具有擴張冠狀動脈與心血管,增加血流量與氧供應,降低心肌耗氧量;直接擴張血管,周邊阻力下降,具有明顯降血壓作用,用於疏解高血壓患者之項緊症狀;具有明顯解熱作用及輕微降血糖作用。 • ※目前有葛根黃酮製劑之中成藥市售。

  33. 淡豆鼓《名醫別錄》Dandouchi • 性味:苦辛涼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解表,除煩,宣發郁熱 • 應用:辛散輕浮,能疏散表邪,且發汗解表之力頗為平穩=無論風寒、風熱表證,皆可配伍使用,適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等證;辛散苦泄性涼=能透散外邪,宣散邪熱除煩。 • 配伍:梔子=清熱泄火

  34. 浮萍《本經》 Fuping • 性味:辛寒 • 歸經:肺.膀胱經 • 功效: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 • 應用:辛寒、質輕上浮,入肺經=具有宣肺發汗,疏散風熱之功,適用於風熱感冒,發熱無汗等證;辛寒散風熱解表透疹=適用於麻疹初起,疹出不暢;辛散具有袪風止癢之功,入肝經=適用於風邪閉肌表,風疹騷癢;開宣肺氣而發汗透邪,下可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尿少兼風熱表證者為宜。 • ※少用中藥

  35. 木賊《嘉祐本草》 Muzei • 性味:甘苦平 • 歸經: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 解析:苦平,中空升浮,入肺經=疏散風熱;又入肝經=適用於風熱上功於目,目赤腫痛,多泪者,風熱目赤,迎風流泪。 • ※少用中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