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img
1 / 102

热烈欢迎 “国培计划” 2011 小学信息技术班的 各位学员

热烈欢迎 “国培计划” 2011 小学信息技术班的 各位学员.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谢阳群 淮北师范大学. xieyangqun@gmail.com xieyangqun1980@163.com0561-3806600 15305618915. 1 信息网络环境 1.1 环境 1.1.1 环境的含义 ● 环境 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aad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热烈欢迎 “国培计划” 2011 小学信息技术班的 各位学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热烈欢迎 “国培计划”2011 小学信息技术班的 各位学员

  2.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3.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谢阳群 淮北师范大学

  4. xieyangqun@gmail.com xieyangqun1980@163.com0561-3806600 15305618915

  5. 1信息网络环境 1.1环境 1.1.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6. 1.1.2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7.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面貌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8. 1.1.3 环境与世界 ●世界一词源于佛教的佛经,“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 ●世界是指地球上同人类有密切联系的全部事物,它是宇宙的一份,广义上也指宇宙世界。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环境所指的范围可大,也可小

  9. 1.2网络 1.2.1网络的定义 ●网状的东西,由许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 ●在物理上或/和逻辑上,按一定拓扑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节点和链路的集合 ●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模型)。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10. 1.2.2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并通过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和进行通信的系统

  11. ●信息网络是通过各种人类网络和技术网络(有线、无线)传递信息以便获取知识、完成业务或实现社会目标的网络●信息网络是通过各种人类网络和技术网络(有线、无线)传递信息以便获取知识、完成业务或实现社会目标的网络

  12. 1.2.3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区别与联系 ●计算机网络——基于计算机的网络 ●信息网络——可以基于也可以不基于计算机 ●计算机信息网络将渗透进、并有可能重新塑造人际和社会网络

  13. 1.2.4网络的分类 1.2.4.1按覆盖范围 ●局域网(LAN) ,仅将在同一地点的一组计算机连在一起的网络 ●城域网(MAN),界于WAN与LAN之间的网络 ●广域网(WAN),跨越不同区域的的计算机网络,可由各大洲的许多LAN和MAN组成。Internet就由全球成千上万的LAN和WAN 组成

  14. 1.2.4.2按应用范围 ●因特网( Internet)是由采用TCP/IP协议、通过通信线路(电话线、专用线、卫星、微波和光缆等)把众多地理上分散且独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使用户可以共享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15. ●内联网(Intranet),应用因特网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用于解决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的网络●内联网(Intranet),应用因特网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用于解决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的网络 ●外联网(Extranet),应用因特网技术在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的一种主要向企业外部合作伙伴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

  16. 1.2.5 Internet与internet ◆Internet (因特网)是专有名词,开头字母要大写,特指采用TCP/IP协议组建的、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internet(互联网)是普通名词,开头字母小写,泛指由若干电子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 ◆因特网和其他类似的由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都属于“互联网”,因特网只是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网络

  17. 1.2.6万维网 (World Wide Web, WWW,W3,Web) ●因特网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 ●因特网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万维网、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 ●用户利用万维网不仅能访问到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还可以访问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网络服务

  18. 1.2.7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演变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19.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20世纪60年代中期 )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20.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L了《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21.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图书馆 ◆高速、可视化

  22. 1.2.8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第一阶段为1986-1993,是研究试验阶段 ◆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1989 年9 月,原国家计委组织建立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

  23.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起步阶段 ◆1994 年1 月4 日,NCFC 工程通过美国Sprint 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bps 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24. ◆从1994 年开始,原国家计委、邮电部、国家教委和中科院分别主持,建成了4大主干网: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 ◆因特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25.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1996 年后我国因特网的发展进入应用平台建设和增值业务开发阶段,涌现了一大批中文网站,提供新闻报道、休闲娱乐等ICP 服务,虚拟主机、域名注册、免费空间等技术支持服务,电子商务、IP 电话、视频点播、无线上网等各种增值服务

  26. ◆1997 年中国科学院在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 ◆1999年后启动了“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工程,社会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

  27. CNNIC历次中国互联网数据对比 次数 发布时间 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 CN域名 宽带用户 拨号用户 1 1997.10.31 62万29.9万4066 未统计 25万 2 1998.06.30 117.5万 54.2万 9415 未统计 46万 3 1998.12.31 210万 74.7万 18396 未统计 63万 4 1999.12.05 400万 146万 2.9万 未统计 256万 5 2000.01.18 890万 350万 4.8万 未统计 666万 6 2000.07.27 1690万 650万 9.9万 未统计 1176万 7 2001.01.17 2250万 892万 12.2万 未统计 1543万 8 2001.07.17 2650万 1002万 12.8万 未统计 1793万 9 2002.01.15 3370万 1254万 12.7万 未统计 2133万 10 2002.07.22 4580万 1613万 12.6万 200万 2682万 11 2003.01.16 5910万 2083万 17.9万 660万 4080万 12 2003.07.21 6800万 2572万 25万 980万 4501万 13 2004.01.15 7950万 3089万 34万 1740万 4916万

  28. 次数 发布时间 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 CN域名 宽带用户 拨号用户 14 2004.07.20 8700万 3630万 38万 3110万 5155万 15 2005.01.19 9400万 4160万 432077万 4280万 5240万 16 2005.07.21 10300万 4560万 622534 5300万 4950万 17 2006.01.17 11100万 4950万 1096924 6430万 5100万 18 2006.07.19 12300万 5450万 119061 77700万 4750万 19 2007.01.23 13700万 5940万 1803393 9070万 3900万 20 2007.07.18 16200万 6710万 6150000 12200万3160万 21 2008.01.17 21000万 7800万 9000000 16300万2338万 22 2008.07.24 2.53亿 8470万 11900144 2.14亿 23 2009.01.13 2.98亿 未统计 13572326 2.70亿 24 2009.07.16 3.38亿 未统计 1296万 3.20亿 25 2010.01.15 3.84亿 未统计 1346万 3.46亿 • 2010.07.15 4.20亿(2.77手机) 1121万 3.64亿 • 2011.1.19 4.57亿(3.03亿手机) 866万 4.5亿 • 2011.07.15 4.85亿(3.18亿手机) 786万 3.9亿

  29. 截至2011年 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 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

  30. 截至2011年6月底,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 3.90亿人,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较2010年 底增加 840万人

  31. 截至2011年 6月底手机网民达3.18亿,较2010年底 增加 1495万人。手机网民数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 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32. 2011年上半年,74.0%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使用2011年上半年,74.0%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使用 手机和笔记本上网的为65.5%和46.2% 。与 2010 年 底相比,网民中使用台式机上网的比例减少 4.4 个百 分点,使用手机和笔记本上网的比例小幅波动,使用 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从0.5%上升至1.0%

  33. 2011 年上半年,91.3%的网民在家上网,在网吧、单位和公 共场所上网的网民分别为26.7%、33.0%和 14.8% 。与2010 年底相比,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提高2.1 个百分点,在网吧上 网的比例从 35.7%降低至26.7%,下降9 个百分点

  34. 网民年龄向中高龄偏移:20-29 岁网民比重继续加 大,50 岁以上网民数量增长较为突出,整体占比从 2010年底的5.8%攀升至7.2%。 10-19 岁的网民占 比从27.3%下降到 26.0%

  35. 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2011 年上半年,中 低学历网民继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从2010年 底的41.2%攀升至 43.8%,高中以上学历从58.9%降 低为56.1%

  36. 学生占比最高,达到 29.9%;领导干部占整 体网民的1.7%,一般职 员占2.4%。企业中高层 管理人员占整体的 0.8%,中层管理人员占 4%,一般职员为 10.9%。另外,专业技 术人员占8.7%;制造业 工人和服务业职工分别 占4.8%和 3.6%;农民 占5.3%;个体户/自由 职业者占14.6%

  37. 截至 2011 年 6 月底,农村网民为 1.31 亿,占整体 的 27%,较 2010 年底增长 4.9%。随着农村互联网 接入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备,农 村地区网民规模在持续增长

  38. ●2011年上半年受众最广的五大网络应用为: ◆搜索引擎(79.6%) ◆即时通信(79.4%) ◆网络音乐(78.7%) ◆网络新闻(74.7%) ◆博客/个人空间(65.5%) ●增长最快的前三个应用是微博(208.9%),团购(125.0%)和网上支付(11.7%)

  39. 2010.12—2011.6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

  40. 1.2.9信息网络环境 1.2.9.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由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体构建的遍布全球、渗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而形成的网络空间因特网就是最大的网络环境

  41. 1.2.9.2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一种由许多利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跨越全球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目的是促进沟通和数据交换活动,其核心是提供一个所有参与者都可跨越时空相互作用的交互式虚拟环境 ●网络空间里的很多事件并非发生在参与者或服务器所在的地点,而是在“网络空间”里

  42. ◆和物理空间相同的是,网络空间也有实体(文件、邮件、图片等);不同的是,对网络空间的探索除了敲击键盘和移动鼠标外不需要任何其他物理运动◆和物理空间相同的是,网络空间也有实体(文件、邮件、图片等);不同的是,对网络空间的探索除了敲击键盘和移动鼠标外不需要任何其他物理运动 ◆有些计算机游戏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和物理现实有些类似的网络空间,而极端的情况是虚拟现实,它提供的视觉、声音和触觉反馈使得网络空间感觉就像真的一样

  43. 1.2.9.4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用计算机等技术模拟显示、生成逼真的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物体和它们的运动规律和方式,使参与者可以通过适当装置获得与现实一样感觉的一个虚拟境界 ,并可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

  44. ◆“现实”是泛指物理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可以是实际可实现的、实际难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现实”是泛指物理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可以是实际可实现的、实际难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 ◆“虚拟”是指用计算机来生成。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其中的特殊环境,并通过人体的动作等操作、控制环境

  45. 1.2.9.2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收集、处理、传播和利用信息的个人、组织和系统的集合体。在信息环境中,人和自动化系统都要观察、定位、决策和利用信息。信息环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成,即物理维、信息维和认知维

  46. 信 息 环 境 物理维 信息维 认知维 ●信息环境和物理世界重叠 ●信息系统与网络 ●关键特征:计算机与通信系统,支持基础结构 ●收集、处理、存储、传播、显示和保护的信息 ●双重特性:信息本身和媒介 ●连接物理维和认知维 ●关键特征:信息内容、信息流和信息质量 ●自动决策 ●人做决策 ●士气、单位凝聚力、舆论、情景认知 ●关键特征:感觉、情感、意识、理解

  47. ◆物理维:由使个人和组织可以跨越空间开展活动的命令与控制系统和支持基础结构构成,包括传输工具、基础结构、技术、社团和居民 ◆信息维:收集、处理、存储、传播、显示和保护信息 ◆认知维:是最重要的维度,包括决策者和目标受众的思想,人们在此思考、感知、设想和决策

  48. 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而成的信息网络环境之中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而成的信息网络环境之中

  49. 1.3信息 1.3.1信息的定义 ●唐朝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 ●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信息——音信、消息

  50. 1.3.1.1从信息不是什么来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N.维纳 客观物质世界 物质资源 能量资源 信息资源 三 要 素 说 能量 物质 信息

More Related